5月9日,中国工程院院士、机器人视觉感知与控制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王耀南登上《鲁健访谈》,王耀南院士向鲁健介绍了实验室的各类型机器人,从工业机器人到服务机器人,从无人自主车到集群机器人,既展现了湖南大学机器人领域的进步,也为我们描绘出一个人与机器人和谐相处的美好蓝图。
“情智兼备”的机器人应该什么样?
鲁健:我看您专门发了一篇文章,谈到说你们可能未来要研究的方向叫“情智兼备”的数字人与机器人?
王耀南:“情智兼备”的数字人与机器人,我们提出这个概念,现在你看我们做工业机器人也好,特种机器人也好,还有服务机器人也好,这些都是在固定环境下的,它跟人交道的时候没有情感的,它是冰冷的机器。那么今天我们机器人从工业机器人到特种机器人走向服务机器人就面临着这个问题了,因为服务机器人它是服务于人类的。服务于人类,我就不能让冷冰冰的机器跟人打交道了,我们机器人要与人共融、合作,还要成为友好的伙伴。这个时候我们认为,就要增加机器人的“情智兼备”的功能,既要有知识,还有情感。
院士擅长研发应急机器人:核心技术靠这些!
鲁健:我看到您经常担任技术上的“救火队员”这个角色,我们一般说要先人一步,但是我们感觉老是后发于人?
王耀南:我们实际没有后发,你要研发这些应急的机器人,事先你要做很好的技术储备,我们有机器人的多模态的视觉感知这个方向,开发出它的软件算法,已经做了很多的储备。我们有机器人的大脑的控制系统,就是机器人的高性能控制系统。第三个我们有各种机器人的执行机构,有移动的机构,有腿式的机构,有轮式的机构,履带式的机构,这些平台我们都已经研发好了。当应急任务来的时候,我们把它集成组装成需要的机器人。
鲁健:我可以理解为实际上是技术储备在先,应急应用在后。
王耀南:也就是把平常机器人的核心关键技术先掌握在自己手中。
王耀南院士:不希望人们把机器当亲人
鲁健:您觉得在我们的有生之年能看到人工智能产生自主意识和情感的那天吗?可能人形机器人成为我们家庭的一份子吗?你甚至可能会把他当成家人,甚至当成自己的孩子那样去对待?
王耀南:当成亲人我不希望,但是我还是希望他成为一个助手。
鲁健:即便进入到家庭,人和机器的界限还是要分明的?
王耀南:要分明的,我们人还是人,机器还是机器。
今年是湖南大学机器人视觉感知与控制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成立十周年,中心形成了王耀南院士领衔的创新团队,凝练了机器人多模态感知等5个稳定的技术方向,致力于开创前沿理论体系,突破共性关键技术,推动机器人产业化应用,为我国“制造强国”等重大战略提供坚实的科技支撑。

来源:央视频 融媒体中心
责任编辑:余楚倩